從來,創業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前年,有一個姐們給我說想開家母嬰店,問她開店的理由卻是,不愿意再上班了,開店可以一邊照顧小孩,還能隨便賺點錢。
大多數人創業的想法是打工枯燥掙不到錢,不如自己給自己打工。自己當一個老板,既自由,也過過當老板的癮。但是,老板不是想當就能當,還是先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
創業好玩嗎?
你的創業準備是什么?
你有做好困難的準備了嗎?
你遇到的問題自己能應對嗎?
你的運營能力等級是多少?
我想大部分人是啞口無言,甚至回答不出來。而很多成功學給我們灌輸的觀念是:
1、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沖。
2、你到底是想要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
3、成功是靠別人,不是靠自己。
在雞血和雞湯的雙澆下,你出來創業了。但是,創業是什么?
擺地攤、串貨當中間商、開店、開公司,我想這幾乎是所有人的概念。
“創業”要從“創”和“業”拆分對待。
創是什么?是充電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和思維體系,然后才是創造,是實施,是行動。有了以上這些你才有能力進入“造業”的階段。
而很多人沒搞清楚何為創業,甚至帶著打工者的思維就匆匆上路。辭掉收入穩定的工作,耗掉大部分積蓄不說,最后創業失敗,鬧得妻離子散,一無所有。
什么是打工者的思維?
很簡單,著眼于現在,追求當下落袋為安的穩定收益。比如,每天關心工資什么時候到賬,年底獎金有多少,明年會不會加薪,我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錢。例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句話:
我就是一個打工的。
我的理想就是找一份掙錢多的工作。
我們知道一句話反復強調,往往會進入人的潛意識,影響個人的思維。每當想起“你只不過是個打工的”時,人就會陷入一個被動思維,做每件事都覺得在為老板做,在為他人做,行動力就很不積極。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遇到問題從來都是處理完就不管了,從來不會追根溯源去全面考慮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也聽到這句話:“打工,打得再好,也不會出頭。只有創業,才是出路。”
那什么是老板思維?
看重未來的利益空間,甚至會破釜成舟為此犧牲眼前的利益。而要的明天,可能讓你坐擁財富,也可能一無所有,老板的命運更多的是以小博大的賭徒命運。做老板每天想的是支出的工資和成本,未來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如何讓團隊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現實生活中,就算你具有了老板的思維還是創業失敗了。
究其原因是什么?
很簡單,急于求成,妄想一夜暴富。很多事情太注重結果,忽略了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過程是不可能成功的,沒建立起品牌產品體系和價值體系,何來事業的成功。
問題來了。
1、初創業缺乏市場運作能力和經驗,怎么提升知名度和打開市場?
2、一個新產品如何通過拓客,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
而要回答這2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朋友的一兄弟,十年前大學畢業家里投資自己做了電腦維修,在綜合市場租攤位運作,這一做就是十年,十年時間,用服務把周邊同類門店全部擠掉,從一開始的十幾平米到現在八家門店和市場攤位運營,5年前開始注冊公司,開發自己的電腦品牌和配件,公司已經獲得微軟的技術授權。時至今日,依然還是市場攤位扎根服務,就算沒高大上的辦公樓,也不影響老顧客大老遠驅車來賣產品。所以,出銷量的關鍵在服務。
很多老板認為市場開發就是跑業務,談客戶,談銷售,其實大錯特錯,市場開發包括市場營銷,推廣,服務,管理,最后才是銷售等一系列環節,而這都是基礎。而真正搶灘市場的制勝法器只有一件:服務。
有哪家不是從服務起家從小范圍拓展延伸,發展起來的?比如,聯想、百度、58、360、華為、格力等。而這服務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服務,簡單地說,當有需求的客戶出現的那一刻,服務就開始了,通過服務帶銷售才是王道。
最后想說,每一個打工者都想擁有一份理想的事業,創造自己的錦繡前程。但是,大多數人都處于積累資本的階段,充實大腦或者拼命學習,但是,最終要跳出打工者的思維,明天的出路在哪,在于慣性思維的歸零和統籌、全局思維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