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從高檔寫字樓的白領,到街頭的推銷員,從英俊干練的職業經理人,到剛踏入工作的青年人。無數的人,在追問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得到我重視的人的好感。
當然這也就衍生出了很多很多的疑問,例如:為什么我的領導不喜歡我,為什么我的同事不喜歡我,為什么陌生的客戶見我第一面,我就感覺到他不喜歡我?
要想得到他人的好感,必須迎合他人的喜好,這種迎合的重要性是以強大的心理學作為武器的。舉個例子來說,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汽車廣告中,出現年輕漂亮的女模特,會讓男性覺得這個汽車更討人喜歡,看上去跟冷色調的搭配非常精巧、合理。雖然,這些人在被提及此事的時候,拒絕承認女模特的出現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諸如此類的迎合,已經越來越多。當有了這一章所介紹的心理學武器的時候,你會發現人類心靈的秘密正在逐步得到破解,而且隨著這種破解,掌握了心理學武器的人,無論你愿意不愿意,他們都能無孔不入,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地敲開你的心門!
包裝自己,這不是欺騙
喜好效應在人群中實現的范圍太廣泛了,以至于我們不但在一些小事情上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哪怕一些關乎我們職業命運的事情,我們還在"相信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就是指我們要依從我們內心的喜好。
人們在作決定時會考慮很多因素,一些是有意識的,另一些是無意識的。也許你的工作水平有口皆碑,但如果穿著讓人不舒服,也無法在同事中脫穎而出。人,過度地依賴自己的感覺進行判斷,這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畢竟內在的了解需要時間,外表的鑒定讓人一目了然,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沒人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你的內在。不注重外在包裝,也許你就難以在瞬間脫穎而出,會錯失很多機會。
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更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且,他們說話更加具有說服力。如果你還覺得外表包裝不能夠起重大作用,那么,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王牌科技類節目《明日世界》的直播中,制作組請觀眾來扮演陪審團成員的角色,播放一段模擬審判的視頻,然后請觀眾確定視頻中的被告是否有罪。
電視觀眾并不知道,節目組已經把全國分成了兩個大組,兩組觀眾看到的也就是兩種不同的節目。被告被指控破門而入偷走一臺電腦,觀眾看到的所有犯罪證據、法官陳詞都是一樣的,但是兩個罪犯的外在形象有著天壤之別。其中一個罪犯形象猥瑣,另外一個卻形象良好,干凈漂亮。
一般人認為在判斷被告是否有罪時,公正、理性的觀眾會關注事實證據。但實驗結果證明,很多觀眾的判斷都受到"眼球的喜好"影響,大約40%的人認為丑陋的被告有罪;只有29%的觀眾認為干凈漂亮的罪犯被告有罪。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案例中,很多人都沒有進行理性的分析,實際上,他們單憑對外在形象的認可與否就草率地作出了決定。那這里,肯定有讀者要問,拋棄長相的優劣不說,該怎么包裝自己才能迎合別人的好感呢?
在這里,是不是穿著一定要價格不菲,華貴靚麗呢?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高貴的穿著的確能夠引發別人的好感,但是關于這一點,并不是誰都能做到,畢竟個人的經濟狀況不同。那是不是我們又要受到限制呢?
在這里,心理學還有新的發現,算是給讀者的一件禮物。那就是可以用相似性來迎合別人的喜好,在職場中,包裝自己來迎合"企業的文化氛圍",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和諧。例如,一個公司里,大部分員工的外在形象風格,一定是企業招聘或者用人的時候的導向。這種相似性是和諧的,如果遭到破壞,就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很難想象一位總裁在大家都忙碌的辦公室里看到一位像在沙灘度假一樣穿著吊帶背心和小短褲的女員工時會作何感想!
如果說職場是不見硝煙的戰場,那服飾應該是我們的戰衣,也就是說,職場人可以保持與他人相似性的包裝風格,來贏得別人的好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
由于公司業務開展的需要,劉逸訊需要到大學校園做個簡單的問卷調查。
他覺得這件事情是"小菜一碟",于是也沒有安排業務員,而是直接打印好了問卷,就到了大學校園,請同學們填寫問卷。
原本看起來非常隨和的大學生,看到了西裝革履的劉逸訊遞過來的調查問卷,態度非常冷淡,不是揮手拒絕,就是繞路而行,這讓劉逸訊非常吃驚,一整個上午下來,手上的300份調查問卷,只有幾十個大學生參與了填寫。
中午的時候,劉逸訊就給以前負責大學業務的同事打了個電話,問:"你在這個大學請學生做調查問卷的時候,一上午能有多少學生參與呢?"
同事很隨意地說:"幾百份吧,怎么了?"
聽到這里,劉逸訊趕忙問:"你是怎樣讓大學生參與填寫你的調查問卷的?"
同事很不解地問:"就是把問卷放到學生手中就行啦!"
劉逸訊接著問:"那你怎么對學生解釋調查問卷的目的和內容呢?"
聽到這里,同事反而笑了,他說:"根本用不著解釋呀,只需要說'同學,請幫忙填下調查問卷'就可以了嘛,況且,內容就在調查問卷上,也是一目了然的。"
劉逸訊掛上電話之后,決定下午再試一試,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他用了同學教的方法,和同事說了一樣的話,效果還是非常不理想。很少有學生愿意停下來,做他的調查問卷。
一整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無功而返,回到公司的時候,正巧遇到了中午求助的同事,于是,劉逸訊再也忍不住說:"你真行呀,我剛從學校回來,只填了這么幾份調查問卷。"說完,就把手中已經填好的薄薄的調查問卷向同事抖了抖。
同事立即瞪大了眼睛,仿佛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劉逸訊心理就更加難受了,他故作鎮定地說:"是不是太少了呢?"
同事立即會意過來,他大大地搖了搖頭,說:"不是你的問題,而是衣服的問題,你就穿著這一套名牌西裝去的大學嗎?"
劉逸訊說:"主要我也想親自和大學生聊一聊,看看他們對我們產品的了解和意見。"
同事說:"如果你穿的和大學生這么有距離感,他們怎么可能接近你呢?更別說和你聊產品了!"
劉逸訊聽到這里,才意識到大學生看到自己的時候,眼睛里浮現出來的不信任和疏遠,如果自己一臉親切的笑容都不能打動他們,那么問題一定就是出現在包裝自己的這套衣服上!
事實正是如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人們更愿意幫助那些穿著與自己相似的人,而且,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對和自己穿著類似的人作出正面的反應。
你的觀點是什么?
職場不是爭奇斗妍的舞會,雖然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但是這個穿著的前提條件是只有你穿得對!任何一個職場人只有在符合公司和職業特點的基礎上,才能穿出你獨特的個人風采,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喜歡。是不是?
讀者報告
我以前在公司里非常不注意個人的形象,我總感覺,公司是看業績的,而不是看穿著給員工發工資的。雖然,我的女同事們都非常愿意打扮自己,總愛逛街買衣服,但是我不為所動,也很少和同事討論"今年夏天的流行款"這樣的話題。
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表姐來我家找我逛街,我不得不在她的說服下,買了一整套職場白領的衣服。第二天,我穿上這套衣服到公司的效果棒極了,大家給了我很多贊美,女同事們也覺得我"開竅"了。
還有同事細心地給我傳授心得,教我如何利用配飾,更好地搭配衣服。
我才意識到,包裝自己原來這么重要,可以如此拉近我和同事之間的距離,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精心地包裝自己,不但決定了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也影響著這個人自己對自己的態度。
當我以前穿著那種毫不講究和裁剪不得體的服裝來公司上班時,這些衣服似乎在提醒我:"我和我的同事們生活在兩個世界,我不夠時尚,我已經落伍了,我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可,我一無所有。"
現在的我,再也不會有這種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