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傳統的朝九晚五生活模式逐步被打破。為什么大家都在不斷地延長工作時間,不是996就是007,這種標榜著愛工作的變相加班真得正常嗎?
這種以加班為家常便飯,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真得正常嗎?為什么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卻仍然是早上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是因為我們工作沒效率,還是因為我們熱愛工作?真實的工作現狀又是怎樣呢?
在工作中,你是不是經常被人打斷,讓你剛想到的思路瞬間消失。是不是自己剛剛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但話到嘴邊卻又腦袋空空。是不是剛下定決心在完成這項工作,卻突然接到領導的電話。面對如此嘈雜的環境,我們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注力,讓自己的工作更高效呢?
其實,在這個以加班為正?,F狀的國度時,每個人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就像電影《黑客帝國》中的一個情節,紅色藥丸和藍色藥丸,選哪個?
如果你想過真正快樂的生活,就只有“藍色藥丸”可以選。樺澤紫苑在《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并不是只有“工作”,“忍耐”“犧牲”“奉獻”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我們想要生活和工作,兩者兼得,就必須工作效率高,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一、15.45.90法則
樺澤紫苑在《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中首次提出了15.45.90法則。這個法則就是說人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分為15分鐘、45分鐘和90分鐘三個時間單位。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就必須利用15.45.90法則作為時間的一個衡量標準,進行科學合理地鍛煉。
看過好萊塢《007》系列電影的人都知道,這系列電影一般都是15分鐘的槍戰、動作鏡頭后,就會進行切換,在切換前后還會插入一段詹姆斯.邦德和邦德女郎的纏綿鏡頭。
喜歡追劇的人,你是不是發現,每過15分鐘,劇情中間就會插播1分鐘的廣告。搞同聲傳譯的人為啥會15分鐘換一個人?小學課堂為什么會是45分鐘?球賽為什么要定為90分鐘,每過45分鐘要休息1分?
其實,這些設定都與人的大腦專注時間有關。從專注力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高效專注力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這與我們身體中的“生物鐘”有關,受一天24小時“晝夜節奏”、體溫、荷爾蒙分泌的影響。
很多科學家研究還發現人體的胃腸蠕動、睡眠模式都是以90分鐘為周期,所以要想提升專注力就必須注意與注意力有關的15分鐘、45分鐘、90分鐘的時間單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15.45.90法則。
二、雜念排除法
什么是雜念排除法?這就要先了解什么是雜念。凡是影響我們集中注意力的事物,都可以稱為雜念。
一般的雜念有四類:外物造成的雜念;思考引起的雜念;人造成的雜念;通信造成的雜念。有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專注力一旦被打破,要想恢復到原狀態最少需要15分鐘。所以對于不同雜念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我們可以針對性解決。
外物引起的雜念:我們可以對身邊物體的放置采用標準化管理,讓每一個物品都有它固定的位置。
思考引起的雜念:對于我們做這件事情想那件事的雜念,最后的辦法就是把內心里惦記的事情全寫出來。
這可發蔡戈尼克通過心理實施發現的蔡戈尼克效應,就是人們對沒有完成的事情記憶深刻,一旦目標實現,記憶就沒那么深刻了。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蔡戈尼克效應把未完成的事情寫出來“變成”已完成的。
對于人造成的雜念、通信造成的雜念,我們可以采用“夕鶴工作法”、“罐頭工作法”,即給自己一個能專注工作的專注空間。讓自己不受這些雜念的影響。
三、時間限制工作術
這種工作法,其實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給人們一定的壓力,刺激他們超常發揮。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背水一戰”、“狗急跳墻”、“兔子急了也咬人”等。
人之所以能在緊急的情況下,完成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是因為人的大腦里會分泌出一種叫“去甲腎上腺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能使用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升學習能力,讓大腦超常發揮。
一位德國神經科醫生在19世紀后半葉,在研究時發現,設定時間限制可以提高人的專注力,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后來日本心理學家內田勇三郎提出的“內田—克勒佩林測驗法”也被職場上用于公司招聘面試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