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十年了,分享大多來自工作中的日常所思所想,歡迎自取。
2019年元旦前,我離職了。2019是不太順利的一年,在一家創業互聯網公司待了兩年經歷了四五波裁員潮,跌跌撞撞里面充實著自己。一直以為早晚會輪到自己,卻還是太年輕,最終還是熬不到那個時候選擇了自己離開。
2019年6、7月開始準備找工作的事宜,前前后后大概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從自我審視,到經歷總結,到自我否定,甚至于懷疑人生,最后才有了真正的自我認知,能給回答那幾個問題。“我是誰、在干什么、從哪兒來、往哪兒去”。這期間,抑郁了,可能是因為剛過30,有了一層深深的中年危機,對自己的不確定,對未來的不自信。
都說中年男人的不容易是從借錢開始,我倒覺得是從找工作開始。
履歷上來看,有兩年零售、五年物聯網、兩年互聯網的工作經驗,自始至終地扎在數據分析這個過程里面,也一直在做著踏踏實實的事情,有很多可以去推進的點和發揮的空間。經歷了小數據、海量數據、大數據的幾個發展階段,某種程度上說,并不是很缺機會,到9、10月份就沉陷在不斷面試、總結、再面試的狀態里,白天上班晚上和大小公司的LD聊人生。
前后經歷了某云、某贊、某車、某寶、某服、某條、某鳥…一系列公司的邀約、電面、現場面、HR面,在聊的過程里面,不少都是晚上8~9點開始、10點左右結束,問到的問題和我的回答問題晚一些時候會整理出來再補充。
知乎上最近有個話題,叫年前辭職還是年后辭職好,這段期間下來覺得最好的結果是年前辭職年后入職,這樣經歷的是一個完整的周期。
年前辭職,很多人會覺得少了一份年終獎很可惜,只能說對于兩年來沒有拿過一分年終獎的人來說沒有一絲遺憾。回想當初從上家離開選擇一家創業公司就職,最終還是承擔了這份風險,一切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就業須謹慎,尤其是對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人來說,往后走的每一步都是當前經歷的因果,不然很可能會荒廢了時間。
一、面試準備,必備的自我審視
確定要去找工作了,無論是馬上要踏入社會的學生還是選擇跳槽的社會人兒,第一步要做的是最好自我復盤。當下這個時期下,我有什么、會哪些、想干嘛。
有什么
對于剛畢業的小朋友,絕大多數來說都是白紙,有的是無數天馬行空的想法,這些就是你們的資本,我有足夠多的空白,需要去哪兒找人給我涂上點色彩。
對于有經歷的人來說,往年的經歷里面都涉及到過哪些行業哪些領域,從那些無數個白天晚上里面有沒有過很有成就的事情,哪些做成功了哪些做失敗了,為什么會造成這個結果,期間哪些因素是和自己相關的,找出與眾不同的那些要點,便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后沉淀總結一下,做過多少項目、經歷過哪些完整的業務產品周期、所處的角色、負責的內容事項,準備好素材,在面試的過程中可以和面試官分享自己的“故事”。
會哪些
區分好專業、職業、崗位、角色,職場里面經常說的一句話,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通過過去已有的來思考自己所擅長的,譬如說我自己,工作了八、九年一直在數據這塊兒領域,行業一直在變,崗位在不同的公司叫法也都不一樣,只有職業自始至終沒發生過變化。
從事情上做復盤,能夠把之前經歷過的一些想法、靈感、思路變成一種硬核知識存儲下來。現在在面試的時候,很多面試官會問,會不會python、sql一些分析工具,有沒有用過xxx什么軟件,能不能寫好文案做好ppt…
為什么更多的是從專業角度上來反問自己,這個崗位的諸多任職要求是不是都是匹配的,可不可以勝任之后的工作。
想干嘛
既然選擇要辭職,那一定是對當下有不滿,要么是對平臺不滿,錢沒給到位、事情做的難受、共事的人不合拍、制度不合理,或者年會要表演節目;要么是對自己不滿,脫離了原來的方向,沒有做想做的事情,還到處背鍋。
所以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越細越好,事實上多數人對于自己的目標是模糊的,只能說出一個大概的方向,做不到目標拆解。
我想看一本書,打算兩個星期看完,每天看一點點;
我要看一本書,這本書200多頁,兩個星期看完,每天抽3個左右小時的時間,那兩個周在看書這件事上一共要花21個小時,平均每個小時看10頁,每天差不多看30頁左右。如果期間有變化沒有執行,就需要在后面多調配一些時間來完成。
兩個不同的目標,具體的計劃能夠更好的促進事情的達成,實現自我驅動。
二、如何做好面試準備
做好足夠的自我審視之后,也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接下來就是整理簡歷、梳理話術。
掐指一算,我工作九年了,前面也換了三份工作,寫了無數的報告、文案,可在寫簡歷這件事情上,依舊像個菜鳥一樣。在日常工作里面能夠胡吹亂造的習慣,在簡歷的撰寫上顯得格外的不實在。前前后后改了差不多十多個版本,也和一些前輩、同行大佬進行溝通和交流,最后總結出來一些算不上經驗的經驗。
簡歷可以分為幾個版本來寫。最開始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全羅列出來,有成就的沒成就的,有結果的沒結果的,大的小的,流水賬式的列舉。畢竟這些都是過往的經歷,實在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那就寫自己學習到的、感受到的,再不濟可以寫自己看到的或者聽到的。因為一個人的經歷,不等同于親力親為的事情,見識、閱歷、體驗、感受都是經歷,這一點上大廠出來的或者名校出來的會體現的更明顯,即使我們再怎么強調英雄不問出處。
化繁為簡提煉精髓。在做過的事情里面按照一些共性進行分類,到底是負責的那一塊兒,追求本質。做任何工作,對于盈利性的公司來說,本質都在于開源節流,翻譯一下就是挖掘到更多的機會、發現更好的市場、提出更好的策略,通過優化流程、提高人效、改進產品來節省成本。逐一地把事情按照三六九等進行分類,標記下來,判別哪些是最有成就的事情,有沒有數據可以證明它是趨好的,最終產生了哪些效果。
做好語言上的歸納總結。用更加專業的術語去描述所做的事情,假如說不知道怎么來表述,那就去逛一逛招聘網站,根據jd上的崗位要求來,有足夠多的素材供大家去搬。不過拿來主義還是建議少做,能自己提煉的還是盡量靠自己,這是對自己負責。
針對性地調整簡歷內容。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應該是變通,對,擁抱變化。靈活地處理供需關系,對方想要什么,剛好我有,那我就注重體現他想要的,別太傲嬌。千里馬難找,伯樂也難求,某種層面上來說,自我表現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人會對投其所好這個事情有反感。
寫好項目經歷作為內容的補充。相比于簡歷,項目經歷能夠說明很多事情,是不是足夠的了解項目背景,簡而言之就是基于一個目的的情況下,多少人花了多長時間做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價值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價值,以及自己在這個過程里面承擔的角色和影響。
對于一些職場新人,不太建議過于頻繁地去跳槽。一段工作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很多層面的事情,譬如自己的專業能力、對業務的理解、人脈、知識沉淀、行業背景、忠誠度、穩定性等等,但是和一個p9聊過之后,才發現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對于管理層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一家公司經歷過一個完整的業務周期、產品周期或者項目周期,這才是最致命的傷害。回想過去的幾段工作經驗,好在每一段經歷都是完整的,而且是在做到足夠成熟且把小朋友培養出來之后才選擇離開。
三、怎么做好關鍵的那一步選擇
嘗試著獲取了拉勾、boss、獵聘上的崗位,包括發布公司、時間、崗位、任職要求、職位描述…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9~11月份掛30~40k的崗,在某一天突然集體縮水,改成了20~30k,也反應了一個現實,資本市場不樂觀,鎖HC這種事情隨時可能會發生。繼續招就可能有幾種目的,緊急招聘補員、騙解決方案、年后辭職前的備份、掛羊頭賣狗肉…
在勾搭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去求機會,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彼此了解。我一直堅持認為找工作要挑剔一些,錢多事兒少離家近,如果一條都不沾,那是要去做臥底么?沒必要為了一個餅去耽擱了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