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時,很多人差距并不大,但三四年后差距就很明顯了,五到十年甚至有天壤之別。
差距是如何形成的?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拼努力,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更拼背后不同的職場認知,認知決定行為。
所以,當說起職場晉升之道,每一個職場達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辦法論,不過最最常見的還是這三個!
1
人品才是第一準則
俗話說:小贏靠智,大贏靠德。這套理論既是經商之道,也是職場之道。
久經職場的人會發現,一個人能在工作上走多遠不是取決于能力的高低,往往是做人之道!
因為一個行業基本都是金字塔結構的,你越往上走,那些優秀的人就越少。
因此在這個小圈子內,工作能力大家都差不多,人品就變成第一準則了。
你所做過的事情,背調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了,因此決定你職業高度的往往是你的人品!
之前網絡上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名優秀的畢業生進入了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但他的工作野心特別大。他的野心并不是對工作的追求,而是對金錢的渴望。
他平時就總是給大家灌輸“升職要趁早”的理論,并且認為二十五六歲坐到經理總監的位置,月薪起碼三、四萬才能算人生贏家。當然他有一定工作能力,但他對公司內部的升遷體系一直耿耿于懷,他覺得兩三年才升一次太慢了。
于是他開始頻繁在外面投遞簡歷,雖然他十分挑剔,但他還是找到了新下家,工資翻了兩倍不止,頭銜也變成了副總監。
當大家都覺得他這次跳槽很成功的時候,圈子內爆出了一個驚人消息:他把原公司的技術專利和數據偷偷帶了過去。而那個公司很快做出了他原公司幾乎一樣的產品,后來被原公司法律起訴,鬧出了不小的風波。
這個事情之后,他的名聲就變臭了,往后三四年時間他都只能呆在那家公司,外面沒有一家公司敢要他。
最后,他被逐漸邊緣化,直到在一次裁員風波中被公司拋棄。
所以,一個人除了有能力,還要有人品,這樣的人才能發展的更長遠!
2
可復制的方法論
所謂可復制思考體系簡單來說,就是邏輯集合,把具備相同本質的東西,不斷進行刪減和總結,最后用自己的邏輯將它們表述出來,形成可復制的方法論。
通過當前現狀—需求點—現實矛盾—解決方法—復查復盤,這5個步驟來進行鍛煉。
當你越早有這個意識,你就會去刻意搜集和總結這些方法,構成自我思考的體系,同樣你就越能比同齡人更快一步成長。
同時你的眼界也會發生變化,你看問題更著重在戰略層面,而非執行層面。
比如現在很火的抖音、快手、小紅書的mcn機構,都是有自己的一系列的方法流程來包裝“網紅”、“產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如何幫助普通人建立“人設”,迅速成為網紅的方法論。
這樣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方法都可以被可復制化,當你有了一套可復制化的方法論,就可以通過培養團隊,走上職場巔峰。
3
會說話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們通常會發現,職場上那些“會講話”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多機會。因為在商業交流中,我們除了一些必要的郵件文檔溝通之外,更多的是語言交流。
而通過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能力,當一個人能有用清晰、有邏輯且獨特的方式使其他人滿意,那么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自我推薦了。
畢竟職場上,老板都很忙,領導也很忙,一個項目有很多人參與,他真的不知道具體完成的過程中,哪幾個人參與更多、付出更多、起到了更多的關鍵性作用?他也很容易忽視這個工作的工作強度。
所以職場中,不僅要干得好,也要讓別人知道你干得好,主動且恰當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是作秀,而是一項重要能力。
大多數時候做得好,不一定被提拔,也不一定能加薪。一定要學會主動展示自己,先要讓自己被看見,然后才能被認可,不能坐等機會,要主動爭取機會。
因此,在日常中去要有意識的鍛煉用技巧講話。這也將會成為你的職業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