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收到了裁員通知。
在工作中,小劉一直屬于兢兢業業的“老黃牛”。
突然有一天,單位開始大面積裁員,小劉的名字也名列其中,
沒有憂患意識的他,在單位默默無聞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會有這樣一天。
被裁員后,小劉心情與日俱下,每天活在悲痛之中,心情仿佛蒙上了一層灰。
30歲以后,怎么才能走上坡路呢?
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在職場中,看似許多人都在一個屋檐下工作,但是思維方式卻是千差萬別的,也往往注定著一個人到底能夠把路走多遠。
朋友小花曾經在一家小型公司擔任總經理,因為工作能力突出,被獵頭發掘,想把他招聘到大公司工作。
小花認為這是機會,便匆匆離職,跳槽到了大公司。從小到家,看似一帆風順,實則包含著萬千艱辛。
即便是同一個業務方向,但是由于所鏈接的職場人脈,資源,都要廣闊得多,因而,小花根本無法適應,做事縮手縮腳,業績也做得很差。
上級領導認為她不合適,沒多久就裁員,相當于她跳槽失敗了,賠了夫人又折兵。
到了30歲以后,一個人最重要的天花板,不是老板,不是學習,不是兢兢業業的工作,恰恰是知識結構的構建和提升。
一個人在越大的公司,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會越高,你整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都要提升一個臺階。
當你還在用舊的思維考慮問題時,永遠不可能得到正解。
因此,當你過了30歲,或者轉型創業,或者辭職跳槽,都要通過構建和提升知識結構,讓自己“脫胎換骨”,真正成為厲害的職場人。
發現自我優勢,展現自我優勢
人到30歲,不應該把所有事情都一刀切,把所有的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恰恰應該充分發揮優勢,在職場中創造出價值。
朋友小周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曾經他在單位比較能干工作,領導就把所有最苦最累的工作都交給了他。
他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反而越來越做不出成果,有時還會把事情做錯,領導漸漸對他失去了信任。
巴菲特曾說:“我和你們當中的每個人其實沒什么不一樣,如果你們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機會做我最愛的事,天天如此。”
如果你的優勢是處理溝通、協調等問題,你就應該把時間精力放在例如像HR、銷售等崗位工作上。
如果你的優勢是處理問題,對處理事情的能力要求高,那你就應該做些有明顯依靠技能吃飯的工作。
這些工作沒有好壞,只在于個人,你要學會集中優勢,把時間精力用到刀刃上,爭取做出成果,迎接成功。
努力奮斗,堅持不懈
人到30歲,必須要有“持續努力”的心態,只有擁有“持續努力”的心態,你才能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朋友小芳在一家單位是業務高手,一直養尊處優,待在舒適區,也沒有接觸任何其他項目,一直在小公司當管理。
不知不覺,她已經邁入30歲的門檻,還依舊在原地踏步,她卻渾然不知,還在溫水煮青蛙似地活著。
結果,因為她年紀太大,業務能力也一直沒有提升,眼看新人的工資和創造的業績都超越了她,她后悔也來不及了。
人到三十,對于努力,必須要像剛出生的嬰兒對食物一樣饑渴,這樣才能防止原地踏步,真正走在前面。
努力健身,保持體態
很多人過了30歲,身體越來越跟不上了,跟自己不鍛煉有重大關系,30歲以上,要拿出魄力,每天鍛煉身體,保持心態。
至少每天跑步30分鐘,或者游泳、健身30分鐘,這樣才能讓身體跟上靈魂的步伐,才能抗住壓力大的工作。
《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一書提到:“一個人什么也不做,是不會平白無故成長的;想要持續成長,一定要進行事前的準備,以及養成習慣。”
讓自己在職場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就在于持續的進步和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獲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