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多歲的胡先生是一家大外企的大區經理,最近想看看外面的工作機會,希望再拼個十年。問到他的期望,說是想看看小公司全國銷售管理的職位,內資公司也可以,就是希望管理更大的區域,帶更大的團隊。
年齡相仿的李先生,已經經歷了從外企大區經理到內資公司全國銷售經理的過程,目前已經離職。李先生目標很明確,只看全國銷售崗位,不管內資、外企,其它的不看了,寧可空著。
雖然,像胡先生李先生這樣45歲左右外企中高層管理背景的人,在經濟方面已經不是安全需求了,更多的是看中成就感。但是在看工作機會時,表示管理區域縮小是不能接受的,降薪也是不接受的。
45歲的職場人自己覺得尚且有顆年輕的心,自以為精力還夠旺盛,能力足夠勝任更高的職位,希望后面十年可以再拚一把,找工作時,還是要看有上升空間的機會,比如管更大的區域,帶更大的團隊,薪資要大幅增長。
45歲跳槽,能力與期望的匹配度,誰說了算?
然而,企業方面對候選人的能力與期望很多時候卻不是這樣的。企業方更多考慮的因素是:
1.團隊的合作性。上一級直線領導可能不到40歲,你的配合度,真的沒有問題嗎?以你的能力和資歷,直線領導會不會擔心你威脅到他的權威性?面試到最后2選1或3選1時,直線領導最可能先篩掉年齡最大的那個。企業一般會更尊重直線領導的意見,既然企業選擇了年輕有潛力的人做更高一級的領導職位,就是看到其在未來的潛力。支持和扶持年輕的領導,就只能放棄年齡與之不匹配的候選人,以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摩擦。
2.同級別的平衡性。所謂的薪資公平會同時考慮企業內在公平性和外在公平性,與你同職級的同事可能都很年輕,也不能因為你年資長就比他們高出太多吧,否則同事會心量不平衡,但給少了你會不爽,你也希望能在原來基礎上再增長,那就差距更大了。除非你特別優秀,具有其他人無法超越的技術技能,讓人口服心服。
3.人力成本的性價比。企業給付同樣的薪資,如果是再年輕10歲的人,職業成長還有空間,會更加有動力。而45歲的人,薪資已經挺高了,跳槽再增長一些,企業承擔了大的成本,超出了實際的需求。即使你學習能力夠強,也別忘了同樣優秀的年輕人也不差,強強相競,你付出的業力和代價并不會小。
45歲跳槽,能力與期望的匹配度,誰說了算?
當然,并不是說45歲的人就沒有出路了,只是說,最好能夠認清客觀事實,客觀管理自己的期望,以及對職業規劃做合理的調整,讓能力與期望相匹配。
1.建議能不動就不要輕易跳槽。你在原公司的價值遠遠大于你跳到新公司的價值。企業對你的培養和付出,在這個時候持續產出的時候。無非是薪資可能加不上去太多了,但能維持穩定也不錯。有些人被創業公司給畫個大餅忽悠過去,以為能大有做作,然而不到1年就離職的比比皆是。
表面看來,私企老板隨意性大,說好的待遇什么的都不給兌現。現實中,私企老板是很實際的,他沒有看到在短期內你給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價值,當然是不愿意兌現,寧可冒著口碑差的風險。要么你干不下去了離開,要么接受并不高的薪資繼續。這個,也可能是倒逼私企規范薪資,不可能再花高薪去外企挖人。當然,有的老板有個人魅力,能用情懷打動你,那也是人才。你愿意就是愿意,也沒有辦法。
2.如果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已經離開了原公司,那么在找工作的時候,建議適當管理自己的期望值。不必一味的要求和以前相比要職業更高、權限更大、薪資更多。比如,區域方面可以到大公司管較小些的區域,或到小公司去管同等的區域。薪資方面,如果工作合適,接受平移,甚至稍降一點,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工作機會合適。
3.大區域小區域的問題。大公司的全國銷售類職位,那是要特別資深的,要么管理過兩個以上的大區域,要么管理過中小型外企的全國團隊。而目前,很多中小型外企的全國職位,一般是優先考慮內部人員升職或轉崗。這樣風險才最小,用人成本才最低。所以開放出來到外面的機會特別少。
那么有些高管就跳到內資公司擔任全國經理。這里有個問題。前面幾年,很多小公司是愿意找外企的高管來做全國,優化系統。但后來,發現,很多來自外企的人,其實很難融入私企的文化中,導致后面這些人再次回歸外企。回歸外企時,內資做全國的經驗,不一定能夠作為外資全國經驗的參考,平臺系統都相差很多,不太可能回到外企時直接做到全國職位。若你執意一定還要看全國職位機會,那就很難了。
4.自我心態調整。不用在意別人怎么看,很多時候是自己的面子問題在作怪。就聽到有人那么說“我原來管全國區域啊,現在讓我只管幾個省,不是越做越小了嗎!”其實,管大管小,并沒那么要緊,逆勢向低飛,越拖得久機會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