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用一個比較低的分數,上一個相對好一點的學校和專業,實現分數的充分利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到避免誤區,避免掉檔,實現低分高就呢?
填報高考志愿的十大誤區
誤區:等到高考出分以后再考慮報志愿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報時間都定在了六月下旬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長甚至學校老師都認為高考志愿要在出分以后考慮最合適。殊不知現在高招政策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招生規則相對復雜,短短幾天時間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錄取規則,報好志愿實屬不易!
誤區:考入好大學熱門專業就算成功
高考有看得見的失敗和看不見的失敗。看得見的失敗是孩子沒有考好,成績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沒有報好,高分落榜。看不見的失敗是沒有選擇合適的大學、專業,嚴重影響考生職業發展。
幾年前一位遼寧高分考生被一所北京211高校的生物學專業錄取,當時考生及家長認為高考成功,考出了好成績,報志愿成功,進入了北京名校,選上了熱門的生物學專業。但入學后了解到生物學專業學習時間長,需要考研、讀博今后才可能有出路,再后來知道本校生物學專業并不強,在他未畢業時學校的生物學專業居然被取消了,考生考研沒有考上,且至少兩年沒有找到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因此,家長需要對高校的專業設置、未來就業情況做提前了解,盲目跟風只瞄定熱門專業,容易耽誤孩子的發展。
誤區:按自己的想法找到成績適合的大學、專業即可
如果選擇方向有誤區,再多工作也白做。
試想如果考生家長按不成熟的想法,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即使通過高考進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專業,等到大三、大四的時候,也會發現當初的選擇存在誤區,空留遺憾。
誤區:信息誤導,以偏概全
一些家長通過同事、同學、朋友、往屆家長聽說某一專業不好就業,就盲聽盲信,把這個專業在填報志愿時打入“冷宮”。
自主招生講堂曾聽一位河南家長說北京大學統計學不好就業,原因是他們單位最近剛剛有一名入職人員,是北京大學統計學專業畢業,同事們都認為北大畢業沒有留在北京工作,是專業選擇失誤。而據筆者了解,統計學專業就業領域廣闊,覆蓋高等院校、市場調研機構、咨詢及信息產業部門、金融保險機構、證券投資和社會保障機構、政府各專業管理部門以及各類大型國企、外企。一名學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統計學就業不好,只能說明是個人的問題。
誤區:對專業設置、發展不了解導致視野狹窄,影響選擇
有些家長想讓孩子進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專業,但大都害怕被調劑到護理學專業,將來就業做護士不好。其實,護理學的就業前景非常好,許多大醫院都急缺專業護理人才,而一些高端護理專業還有很大的出國可能性。本科階段學習護理學,考研時還可以換專業,比如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基礎醫學等,甚至還可以換成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擇業選擇范圍是很廣的。
有的考生家長選擇金融學等熱門專業,希望畢業后進入金融領域工作。其實,這些專業需要良好的數學基礎,如果孩子的數學成績不理想,讀研、留學繼續深造時,學習會很吃力。另外,有數學基礎的考生,如想在金融領域發展,不如本科階段先學習數學,或其他理工類專業,研究生時再轉為經濟、金融等相關專業。有的金融企業在招聘人才時,要求應聘者本科畢業于理工類專業,研究生學習金融專業。
有的孩子想當新聞記者或編輯,若分數不理想,可以選擇漢語言文學、外語或其他專業,不一定非選新聞專業。其實,很多媒體、新聞、出版單位都有從其他專業挑選文字功底好的學生,培養成具有某一學科背景和深度見解的新聞人才。
誤區:專業與未來職業、就業劃等號
大部分家長不了解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從事行業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事實上,從專業與職業的相關性來講,這兩者呈現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非常復雜的相關關系。有些專業其職業方向比較寬泛,比如經濟學專業學生可以從事企業管理、經濟學研究、新聞記者、策劃營銷、經濟分析、高校教師等多種職業。而對于某一職業比如新聞記者,它可以接收經濟學、新聞、中文、哲學、歷史等許多專業的學生。建筑行業需要建筑學、土木工程、會計學、人力資源、電氣工程,甚至是文科類專業的畢業生。銀行業會需要經濟、金融、法學、計算機、外語類等專業的畢業生。
家長在為考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需要研究和分析專業與職業的相關性,通過資料收集,綜合分析做出符合孩子情況的志愿方案。
誤區:盲目追求熱門、就業率高的專業
熱門專業不見得永遠是熱門,現在冷門的專業,幾年后可能是熱門專業。熱門專業不一定是一個學校的強勢專業,熱門專業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現在就業率高的專業,4年后、6年后不一定還高。就業率高的專業,不能認為所有高校的該類專業都是就業率高。同時就業率低的專業,在某些名校照樣是高就業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目前就業率不好,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該專業就業率不低。就業率高,不代表就業的薪水就高,就業率低的專業一旦就業很可能是高薪酬。
誤區:按分數報志愿
高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起決定作用的自始至終都是排名。各段控制線由排名來劃定,高校招生投檔線和錄取線也是按排名劃定。之所以按排名劃線和錄取,是因為每一年高校招生計劃及試題難易度都有變化,不同年份的錄取分數沒有可比性,單純的看考生分數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家長如果以“分數報志愿”,等孩子高考出分后,參考高考往年錄取分數填報志愿,極易造成定位的不準確,出現偏離甚至嚴重的失誤。家長需要提前預估考生在本省排名和掌握目標院校錄取排名,并參考高校近幾年的錄取排名和專業錄取排名,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誤區:平行志愿風險減少,不會沒學上
家長盲目認為平行志愿風險少,忽視錄取規則,不知道平行志愿模式下的“暗礁險灘”。平行志愿實行“分數優先、遵循志愿、一輪投檔”,“一輪投檔”原則會讓許多家長在填報志愿時造成失誤。考生被平行志愿中的任一高校提檔,如果因身體因素、單科成績達不到該校的錄取要求,就會被該校退檔,造成考生本段落榜,很可能掉到下一段。平行志愿間院校志愿梯度拉不開,可能造成幾所高校同時落選。考生過多選擇熱門專業且不服從調劑,高分照樣有可能落榜。
誤區:一分不浪費才是好志愿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剛好能被好大學踩線錄取就是好的志愿填報方案,其實踩線進名校缺少了對心儀專業的選擇權,因為一些熱門專業的錄取排名會隨著學校排名的提高而“水漲船高”。而高校錄取因為實行“分數優先”原則,考生是從高分到低分挨個挑學校選專業,這樣會造成錄取分數的集中化,即扁平化。這樣就降低了踩線同時進名校和熱門專業的可能性,增加了考生挑大學、選專業的難度。
如何實現低分高就?
合理安排“熱專業”和“冷專業”
大家在填報專業志愿的時候,每一個院校可以填報6個專業,并且設有是否服從調劑選項。“冷專業”是指那些被考生冷落,很少人報考的專業;“熱專業”是指那些報考人數多,受考生歡迎的專業。
由此造成了“熱專業”的分數線相對較高,“冷專業”的分數線相對較低,如果你填報的專業志愿全部為“熱專業”,并且未服從調劑的話,那么,對你的分數要求就會高一些,稍有不慎,就會被做退檔處理,造成你的本批次錄取作廢。
所以,一味的填報熱門專業,風險會相對增加,而“冷專業”也不意味著就是“壞專業”,有可能因為他是新興專業,很少有人知曉,所以報考人們才少,但是正因為他是新興專業,所以社會缺口有可能比較大,將來也會比較好就業。
在填報專業志愿的時候,凌彤給大家的建議是:綜合自己的興趣,冷熱結合,合理填報。
選擇省內大學
省內的大學不見得就不好。相反,省內的大學對省內的考生都會相當照顧,會放非常多的招生名額在省內,因此造成了在本省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如果其他省的考生想要和你上同一所省內的大學,對他的分數要求相對就會高一些。
例如:太原理工作為山西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院校,實力是非常強的,也入選了雙一流高校建設團隊,并且在本省的錄取分數線極低,甚至在二本批次也有招生名額,如果你的分數不是很高,想上211的話,太原理工絕對是首選,何況,太原理工在外省的名氣也是非常高。
選擇偏遠地區的大學
地域因素,是大家高考報考時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考生不愿意報考偏遠地區的院校,這也就造成了這些地區的學校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但是,偏遠地區,確實是有一些好學校的。
比如,甘肅的蘭州大學,作為一所985院校,由于地處大西北,被冷落,實力卻非常強悍;位于東北的吉林大學和東北大學,同樣作為985,由于當地氣候寒冷,也被山西的考生嫌棄,分數線在985院校中,都屬于低檔。
如果你不介意這些地區,或者你就是喜歡這些地區的話,這些院校是你的不二之選。
合理選擇分校區和主校區
現在的大學,一本都有分校區和主校區,有些學校的分校區和主校區是分開單獨招生的,錄取分數線也會有所差異,但是,學校的層次不相上下,因為他們就是同一所學校嘛,只是地處的地方不同,在資源等方面會共享。
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遠在黑龍江的哈爾濱,作為985強校,擁有和清華、北大、浙大相媲美的分數,讓許多考生望塵莫及,但是,他在山東威海有分校區,這個分校區的錄取分數線和主校區比起來,相當低,最后畢業的時候,和主校區發的畢業證無異,所以,這個分校區是985分數末端考生的首選。
了解平行志愿錄取規則
平行志愿特點
(1)位次優先,投檔時,所有考生按成績排序,先投位次靠前的考生,后投位置靠后的考生。位次,也就是排隊的位置,比如排到第1000名,位次就是1000。
(2)先后志愿,是指考生填報的ABCDEFGH八個志愿,是有先后順序的。檢索時,先從A志愿開始檢索,如不符合條件,再檢索B,如符合條件,則不再檢索后面的CDEFGH志愿,因此我們檢索的過程,是嚴格的按照ABCDEFGH八個志愿的先后順序,依次檢索。
(3)一次投檔,也就是說每位考生只被檢索、投檔一次,如考生被投檔到某大學后,又被高校退檔,則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下個批次的錄取。
平行志愿投檔原則
(1)位次優先
一個考生對應一個位次,這個位次是唯一確定的,也就是說,考生的分數在排序的時候起到關鍵的作用。分數高的考生排在前面,就會比分數低的考生先檢索。
同一分數在排名時,不同省份有不同的規定,文理科一般也規定不一樣。所以提醒親們,一定要了解本省對總分相同的情況下按照單科排序的相關規定規則。比如某省的文科規定分數相同時依次看語文、文綜、數學、英語的單科成績。
例如:AB兩位考生,都是600分,如果A考生語文是140分,B考生語文是139分,那么如果A考生排名在160位,B考生則排位在161位。在平行志愿投檔時,優先檢索、投檔排位在160的A考生,然后考慮排位在161位的B考生。
(2)遵循志愿
在檢索每個考生的院校志愿時,嚴格遵循考生所填志愿的順序。
如果考生的志愿被投進某一個學校了,比如被B志愿錄取,則不再看他的CDE志愿,而開始檢索下一位考生。
(3)一輪投檔
對于考生個人來講,在某一批次錄取時,考生只能投檔到一所志愿院校。一旦檢索到考生所填報的某個志愿院校還有余額,就不再檢索考生其后的志愿,實行一輪投檔。
(4)防止踏入“掉檔坑”
綜合盤點分析幾種可能掉檔的情況,2019屆家長和考生應仔細閱讀,謹防入“坑”。
1、投檔比例過高,暗藏風險
高校在招生章程中規定提檔比例為100%至120%,提檔人數超出實際錄取人數,有時在實際錄取中提檔的考生又沒有足夠的機動名額來彌補,可能會對低分考生進行退檔。
建議考生認真閱讀招生章程,通過以下因素來判斷風險:提檔比例越高的學校,潛在風險越大,提檔比例越低的學校,潛在風險越小,如果遇見投檔比例為120%的院校,要謹慎對待,盡量研究前幾年投檔和退檔情況。
2、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報院校或所選專業的標準
進檔后遭遇退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個因素是考生對所報院校的《招生簡章》中要求的報考資格、學校情況及專業要求等相關內容不了解,盲目填報引起的,志愿填報一定要看清專業報考的條件。
建議考生:熟悉體檢標準和特殊院校招生錄取條件,如身高、聽力、色弱、色盲、肢體、口吃、性別,男女錄取比例等。
3、單科成績達不到院校要求可能造成退檔
很多高校招生不僅要求總分達到錄取分數線,并且對所報專業相關科目的成績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西安交通大學招生章程規定考生單科成績必須達到總成績的60%。武漢大學小語種專業要求外語單科成績120分以上;寧波諾丁漢大學要求考生外語成績115分以上等。
4、對目標院校“大小年”趨勢分析不準確
招生“大小年”就是某個學校報考人數很不穩定,起伏較大,導致錄取分數忽高忽低,走勢無常。形成“大小年”原因主要是考生迷信上一年各高校錄取分數線所造成的。一般來說,“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兩年交替出現的,但并不絕對,只能作為填報志愿的參考。
建議從以下因素來分析“大小年”現象:①上年該校錄取分數線;②該校當年招生計劃投放量;③宣傳力度。考生要避免“志愿扎堆”,僅靠簡單尋找“大小年”規律作為志愿填報的依據是根本不夠的,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縱橫分析,全面考量。
5、過高估計自身實力
只選“三熱”(地區、院校和專業),填報志愿中保底學校不穩
不少考生在填報時只重視對熱門地區的重點院校與熱門專業的選擇,而忽視或放棄對一般院校的填報,造成重點院校一旦失利,全盤皆輸。建議考生在填報志愿中,一定要選擇好保底學校。
6、過分重視專業,不服從調劑
這是“高分落榜和進檔后被退檔”的主要因素。考生專業要求較高或不服從調劑(或不填寫),造成進檔后被退檔的風險。溫馨提示考生:①建議考生“服從專業調劑”。因平行志愿的院校最多可填報6個專業,考生專業填報機會增多,相對每個專業填報的考生就會增加,專業容易形成“扎堆”情況。如果考生在填報專業中分數不算高,專業又不服從調劑,就會造成進檔后被退檔。在“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志愿組合中,即要敢于填報理想院校,又要填報穩妥又中意的學校,還要有“保底”院校,防止進檔后被退檔。②專業志愿冷熱搭配要適度,不要一味的選擇熱門專業。
7、吃不透院校《招生簡章》形成死檔,建議認真閱讀招生章程
有的院校對加分政策只在投檔時承認,錄取專業時以實考分為準;有的學校規定了專業級差,非第一志愿專業錄取時,要減掉一定分差后才能與第一志愿的考生排序;有的專業對身體條件、單科成績有要求外,還規定了男女生錄取的比例等,這些問題不注意就會形成“死檔”。
提醒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中,認真閱讀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高考政策和規則,才能有效的避免落榜。
8、考生定位不準,所報院校總體“扁平”
沒有保底院校,造成落榜,建議考生和家長選好保底院校,能有效避免落榜。
平行志愿所報的幾所院校切忌“扁平”,院校之間要有梯度。每個志愿順序所填報的幾所學校,在選擇時一定要拉開院校之間的志愿梯度。也的有的考生甚至將分數更高的分數列為后續志愿,形成志愿倒掛(即無效志愿)。
最后,填報志愿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風險的大小取決于考生的實力和定位能力,“風險”的識別能力取決于考生及家長的學識與重視程度。因此,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前,認真閱讀院校招生章程,分析當年招生計劃,合理制定高考志愿填報策略,科學搭配院校和專業,這樣能有效的避免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