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省市陸續出分,各種各樣的問題紛至沓來。主要都集中在“我高考考了XXX這么多分,有什么大學可以選?”
而且問問題的時間都集中在凌晨和早上,可見大家查分的心情有多迫切。想想自己當年查分也是差不多的狀態,生怕錯過了什么。
截止至7月24日,已有安徽、重慶、廣東、貴州、河北、湖北、江西、內蒙古、上海、四川、云南等多地開放了高考在線成績查詢。
而據各地的官方教育考試院等平臺公示,填報志愿的時間大概是7月26日至月底。這數來數去的,也就6天左右的時間來考慮未來四年的大學時光在哪里度過。
尤其是對那些高考前只學習,一點兒都沒關注過去哪里上大學的同學。其實時間緊、任務重,再不重視起來就要用四年大學時光來買單了。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填報志愿呢?網上的方法很多,什么老生常談的先選城市、還是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大家看完了紛紛點頭覺得都說的挺有道理。
但是一會兒看了一個學長說,他在大學是如何轉專業失敗的崩潰經歷,勸大家小心。這時大家又覺得說的挺有道理的,一定要謹慎。
最后看了一圈建議,發現自己原地蒙圈,不知道聽誰的好了,干脆隨便填了填志愿就玩去了。
其實考生們這么難的高考考試都能考下來,一個志愿填報本不應覺得很難。但大家習慣了按照別人給的要求去學習,突然一下自己做主填志愿時有點適應不過來。
如果想選一所理想的大學和理想的專業,建議首先了解下本地的高考錄取規則。像什么一本、二本、平行志愿、服從調劑之類的名詞,是否都能弄懂?了解的越清楚越有利于后面的篩選工作。
另外是拿出各種相關資料,仔細對照自己的成績篩出可選的學校和專業。我記得以前高三時學校都會給相關報考材料,再結合各種分數線,是可以大概預估出自己能去哪些學校和專業的。
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有問題,建議盡快咨詢比較有經驗的老師或者相關報考的專業人員。
再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擅長的學科來縮小范圍。另外在對同一檔次的學校和專業進行最后的篩選時,可以進一步根據綜合情況,比如學校實力、所在地域、專業熱門與否、身邊人意見等因素來羅列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