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志愿實際上是考生與院校之間的一種"雙向選擇"。
(一)考生通過填報志愿,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愿望。
1.把志愿納入到志愿表中,意味著考生已經做好了接受被其中任何一個志愿錄取的心理準備;
2.考生對排在前面的志愿的接受程度或期望值要大于排在后面的志愿。
(二)高校以考生填報的志愿為依據進行錄取。
1.只有填報了志愿,才有被這個志愿錄取的可能;
2.通常情況下,高校只錄取符合志愿填報要求的考生,考生一定注意志愿的填報要求,規避滑檔、退檔風險;
3.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投檔(錄取)規則,其本質都是按成績高低的順序錄取。
二、控制錄取結果是報志愿的核心工作。
(一)報志愿要有明確的志愿訴求。
1.志愿訴求可以是希望被什么樣的專業,什么樣的院校錄取;
2.志愿訴求還可以是不被被特定的專業或院校錄取;
3.志愿訴求越明確,越具體,實現訴求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通過選擇志愿來實現志愿訴求。
1.選擇一定數量的符合自己志愿訴求的志愿;
2.評估被所選志愿錄取的錄取概率;
3.通過控制各梯度志愿的數量來控制錄取結果。
(三)通過志愿排序來控制錄取結果。
1.志愿排序實質上錄取優先權的排序。考生會被第一個符合條件的志愿錄取;
2.排在前面的志愿不一定是參照分數高的志愿,但一定要是更符合自己志愿訴求的志愿;
3.不同的志愿排序可能會有不同的錄取結果;
4.通過調整志愿順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錄取結果。
三、志愿規劃是報志愿最重要的一環。
(一)志愿規劃是給自己的未來選方向。
1.沒有方向,你的志愿怎么報都有可能是錯的;
2.方向錯了,會讓你在發展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3.發展的方向會有很多個,但其中只能有一個是最適合你,志愿規劃就是要找到那個最適合你的方向。
(二)志愿規劃是在設計自己未來的發展途徑。
1.考生被特定特定“專業+院校”錄取,就意味著你選擇了特定的發展途徑;
2.不同的發展途徑,考生的發展難度及所能達到的發展高度也會不同;
3.做志愿規劃,就是在設計一個能讓自己“發展的難度更小一點,發展層次更高一點”的發展途徑。
(三)通過志愿規劃,為自己設計美好未來。
1.高考是“三分考,七分報”。考得好只能說讓你有能被更多“志愿”錄取可能,報得好,才能讓你被最適合你的那個志愿錄取;
2.沒有規劃,最大的可能是:你都不知道哪個志愿是適合你,更談不上報得好與壞;
3.不做志愿規劃,很可能在您做志愿決定時:舉棋不定、焦頭爛額、人云亦云、不知所措、錯失良機;
4.志愿規劃的過程,也是一個考生了解自己,了解院校和專業,了解志愿規則,了解志愿填報程序的過程,同時志愿規劃還是一個考生為自己將來發展做打算的過程,考生要通過志愿規劃為自己設計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