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的高校選擇,我們一直遵從學校層次高低的原則,而學校層次高低則主要來自于原來教育部的985、211工程及“雙一流”建設高校計劃。自第二輪“雙一流”計劃出爐后,有一位網友的評論深入我心,那就是:“第一輪雙一流評估,將原來的985高校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白白羞辱了幾年!”
“雙一流”計劃其實是面向科研方向,而且是“建設”目標、并非“建成”,所以說“雙一流”計劃應該是面向研究生教育層面的一個項目,與學科評估一樣,學科評估更是針對高校研究生教育實力的評估。可是,我們很多人在高考志愿填報時,以“雙一流”為導向來選擇高校,這種方法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有時候卻能將我們帶往相反的方向。
筆者來為大家介紹一個悖論。高考志愿填報,大家最常見的一種輿論就是千萬不能報考“生化環材”這四大坑專業,可是在“雙一流”計劃中,入選“一流學科”數量最多的一級學科,排名第一位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有30所高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
如果上面的悖論實例還不足以說服大家,我們繼續來看。“雙一流”計劃中“一流學科”入選數量排名第二位的學科是“化學”學科,這個學科在第二輪依舊有22所高校入選,雖然比第一輪減少了3所高校;排名第三位的學科是“生物學”學科,連續兩輪都有16所高校的該學科入選。
從上面的悖論中我們看到了什么?如果我們高考志愿填報不建議大家選擇“生化環材”這四大坑專業,那么為何又按照“雙一流”評估結果來進行高考志愿填報?要知道,在“雙一流”評估中,排名前三位的入選學科全部包含在“生化環材”之內。即使沒有進入前三位的環境類專業,在“雙一流”學科入選數量中,也以7所高校入選(第一輪有9所)排名在第14位,在97個一級學科中的排名位置也是相當靠前的。
筆者建議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想學“生化環材”類專業,那么只學到本科階段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讀研深造的準備,只有通過讀研深造以后,才能對“生化環材”專業領域有所認識,從而能勝任哪些專業對口的工作。于是,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高校最注重的就是“生化環材”學科領域的建設,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生化環材”一流學科。
正如臨床醫學專業一樣,一位臨床醫學的本科畢業生,肯定找不到較好的對口工作,只有通過升學深造,成為碩士、甚至博士生,才能進入到適合自己的對口專業工作中去,對于這個專業大家都能理解。那為何大家對“生化環材”類專業就不能同理心呢?而急于在本科畢業后找到所謂的“好”工作呢?
對于很多高考生來說,一致認為計算機類專業是最好就業、最容易得高薪的專業。可真正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畢業生,雖然整體薪酬具有優勢,但真正要大幅領先其它專業,依然要考研、讀研。
筆者為大家舉一個實例,大家都清楚華為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每年招聘人數都在400-500人左右,可是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占比各多少?很多人忽略了這個數據的分析2021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中,本科畢業生進華為的人數只有70余人,而研究生進華為的人數則接近420人,研究生人數是本科生人數的6倍有余。其它進華為就業的高校,如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莫不如是。
我們再來看看,一流學科數量最多的學科、超過10所以上高校入選的學科,除了材料、化學、生物等三個前三位的學科之外,另外依次是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臨床醫學、生態學等5個學科,超過8所高校入選的學科還有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物理學、應用經濟學等學科。
最后,筆者對于高考學生及家長的建議,自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專業的選擇上,不能只關注網絡輿論朝向,而要看自己的真實需求。希望獲得短平快回報、想盡早就業的學生來說,那肯定不適合于“生化環材”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這類學生適合計算機類、經管類、軍校類等相關專業;如果能長期投入、以求專業能力就業的學生,那么選擇“生化環材”類專業,未嘗不可。